寶島悶熱濕氣重,夏季長達四個月,傳統農民曆的節氣劃分不再適用。要預防過敏及慢性病發作,跟著在地的天氣養生就對了。

冬天∣12月〜2月
補腎保暖,養藏一整年的活力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冬天並不冷,平均攝氏20度左右,可是一旦寒流來襲,氣溫下降到攝氏10度左右,民眾經常「凍未條」,造成急診大塞車。

「我們已經習慣了冬天很溫暖,氣溫一降就受不了,」氣象專家彭啟明提醒,台灣雖不像美國、日本會出現急凍大風雪,但如今氣候變化莫測,未來台灣可能出現5度以下低溫,應該做好防寒準備。

風大會偷走身體熱能,更感覺寒冷。台中以北地區新竹、林口、淡水、台北到基隆、宜蘭一帶,冬天風大潮濕,要特別小心寒冷威脅。

健康警報
寒冷是所有天氣因素中,最主要且最可怕的致病因素,老人、小孩、身體較虛弱及慢性病人要謹慎過冬。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病毒喜歡低溫的環境,因此每逢12月底~2月都是流感高峰期。
●心臟、腦血管疾病 寒冷會促進周邊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
●免疫力變差 氣溫下降會讓免疫力變差,感染發炎的機會也增加,因此肺部疾病的人要特別小心感染。
氣喘的人也容易因為夜晚溫度變冷而發作。
●筋骨痠痛 曾經受傷的筋骨部位若沒有完全復原,到了天冷很容易捲土重來,再度疼痛。
中醫提到「寒主收引」,寒邪不僅讓抵抗力變差,也加速血管收縮,引起肌肉僵硬、疼痛,中醫師黃建榮說。
●消化不良 溫度降低,腸胃消化吸收功能變差,加上久坐不動,消化不良,胃脹氣、胃痛的情形很常發生。

健康對策
●多洗手,戴口罩 流感高危險的人可以在11 月施打流感疫苗。另外,多洗手、戴口罩能減輕病毒威脅,而且口罩能為呼吸進口鼻中的空氣加溫加濕,避開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
慢性病患者要規律服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及抽血,控制病情穩定。
●冬天晚點起床 最好等到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起床,先在床上做點暖身運動,活絡筋骨、氣血,避免冷對身體造成太大衝擊。
把清晨運動的時間稍往後挪,或改成室內運動,減少溫差過大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引發中風、心肌梗塞危險。
●冬天無需特別進補,熱湯、熱食就能提供足夠熱能 熱湯、熱食就能提供足夠熱能。少吃冷涼食物,連建廷認為,冷涼食物需耗費身體能量加熱,所以冬天吃溫熱食物最好。可適當補充黑芝麻、山藥、核桃及堅果等,補腎又暖身。
●熱敷止痛 低溫會讓疼痛肌加劇,黃建榮提到,可準備熱敷包或暖暖包,放在容易疼痛的部位,有助放鬆肌肉、減輕疼痛。
●保持腰腹部溫暖 怕冷的人可用腹圍或在腰際放上暖暖包,加速全身氣血循環。
●晚上太冷睡不著,戴帽子、口罩包緊緊睡覺 把頭、臉完全包覆住,不僅感覺溫暖,也能使吸進來的冷空氣加溫,減少刺激呼吸道,避免咳嗽、過敏,中醫師連建廷建議。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避免突然用力的工作如搬重物等 走在冷空氣中尤其費力,要邊休息邊慢慢走。
●選擇保暖性高的衣服,而非厚衣 衣物選擇以保暖性高的導熱材質最好。羊毛比棉質更能吸收水分發熱;出外時再套一件能擋風的材質外套,禦寒效果才不會打折扣。
●注意手腕、腳踝和頭部保暖 肢體末梢是最容易喪失熱能的地方,備好手套、長襪及帽子、圍巾,才能確實保暖。
●天冷洗澡要保暖 日常生活溫差最大的是洗澡。一般國外會在浴室加裝暖爐設備,台灣較少見。最簡單的方法是轉開熱水,用蓮蓬頭沖浴室提高溫度,再脫衣服洗澡。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2014年5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春風 的頭像
    春風

    春風

    春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