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可能出現一邊肢體不聽使喚,或嘴角歪一邊、容易流口水,甚至半身不遂,中風還有可能引起視覺損害。引發中風的地雷除了腦部血栓、高血壓、糖尿病,還包括容易忽略的心房顫動問題。根據臨床統計,發生中風的患者中,每5個就有1個的導因是心房顫動。
日前1名60歲陳先生突然出現頭腦昏沉、左半側手腳無力癱瘓的情況,送醫後確診為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急救返家後一周竟然出現視力損傷。視線變得模糊不清,以致不敢出門。
心房顫動引起中風 恐影響視覺神經
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醫師表示,一般人對於中風與視覺損害也很難聯想在一起,由於人腦內中有許多掌管各種感官知覺的皮質神經元,不同區域掌管不同的功能,像上述案例陳姓患者因為患有心律不整中常見的心房顫動,透過核磁共振影像,可明顯觀察到右側腦部邊緣的枕葉區有明顯的血栓阻塞區域,而枕葉又是大腦皮層中主要負責處理視覺訊息的部分,因此造成患者無法復原的視力損傷。
心房顫動加重中風機率 恐導致永久損傷
台灣出現腦中風非常普遍,根據衛福統計,民國102年因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約1萬1千多名,為十大死因的第3位 。但是,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為栓塞性中風,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會,高達正常人的5倍以上,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其殘疾程度常較一般中風更為嚴重。
心房顫動除了容易發生在年紀較大的病人外,其他如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也是心房顫動好發族群。
成大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患,因心房組織快速不正常放電,導致血液於心房凝滯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血液循環系統阻塞於腦部,引發腦部缺血性損傷即為腦中風。目前台灣約有20萬人有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80歲以上的中風患者更高達近4分之1的人因心房顫動所致。
針對心房顫動病人,目前有一簡單的評分方法來評估發生腦中風的可能性:
【心房顫動評估中風風險:CHADS2】
C:代表心衰竭。
H:代表高血壓。
A:代表年齡大於75歲。
D:代表糖尿病。
S:代表發生腦中風過。
除腦中風過得兩分外,其餘每一項目均得1分,總分0分的病人發生腦中風機會為低風險性,總分為1分,發生腦中風機會便為中度風險性,總分大於1分以上 (2至6分) 發生腦中風機會便為高度風險性。
目前歐洲心臟學會建議CHA2DS2-VASc ≥1分的心房顫動患者可採用新型抗凝血劑預防,安全性也大幅提升,效果不受食物交互影響,患者無須忌口,也不用經常複診驗血或調整劑量,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治療意願與生活品質。患有心房顫動者應隨時提高警覺並遵從醫囑定期就醫、規則服藥,預防栓塞性腦中風復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