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源洞景區清豔明媚的風光。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水遙望的福建,
每每成為旅人初出國門時的首選之地。
無論是通風防震兼禦敵的土樓,坐落綠野平疇間的古村落,
或者緣著山勢和洞窟走向修築的寺院,
莫不體現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獨特風情。
於今重新品賞福建之美,除卻觸目所及的清新綠意,
那隱匿於丹山碧水間的人文蹤跡,
似更表徵著先祖先輩煙火香傳的生命智慧……

旅讀中國
( 2014/12/16 旅讀中國 text_台灣80後小清新 photo_甘炤文 special
thanks_福建省旅遊局、福州市旅遊局、三明市旅遊局、永安市旅遊局、連城縣旅遊局、泰寧縣旅遊局、中華航空、華信航空 )

 

福建作家蔡芳本在散文詩〈悠悠小巷〉中曾如此描繪故土蘊藉的情懷:「只有走在家鄉的街巷,我才真正覺得家鄉有那麼多的內涵,那麼多的親情。不能離開,哪怕有雨,哪一家屋簷都是你的傘。你只能一直走,才能通往心靈。」

印象中的福建,確實就是由一道道縱橫交通的線條所構成的:大至震旦走向的山巒與蜿蜒的江河,微者如車馬往來的街坊、僅供行客攲身斜過的小巷,位處中國東南的福建雖則吞吐枕山面海的氣魄,內在的文化底蘊卻也細緻如情人繁複的掌紋,在那盈盈一握間,每令人感受到會心相照的暖意。

 

碧水丹山的想像

明代時,旅行家徐霞客曾前往福建永安的桃源洞遊歷;面對區內岩壁相夾形成的狹仄過道,就是看遍世間奇景的他也不由得嘆服造化的鬼斧神工:「余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未曾見如此大而逼,遠而整者。」是這樣陡崖環生的紅層地貌,從高削的危峰到生寒的幽壑,無一不激發出觀者玄妙的想像。

儘管「丹霞」之名源自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然而其「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特質,卻要在福建境內跌宕起伏的峰巒間發揚光大:難能可貴的是,此地奇崛的山岩往往更得淪漣如許的碧水相伴,不少遊客因此選擇乘船飽覽天地風光,舟行欸乃處,正是一片華貴的翠意盈眼──如同武夷山和九曲溪、冠豸(當地讀作「ㄓㄞˋ」)山和石門湖、八仙崖和大金湖……山光水色相輝映,豐袤的植被鑲嵌其間,每形成巧妙紋絡,剛柔並濟的自然風情真正應了東坡居士的名句:「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據說有不少旅人和攝影家專程前來福建諸地捕捉丹霞美景,在「三分形象、七分想像」的催化作用下,那些傍山臨水的赤色砂礫岩或翻躍成虎,或潛游為蛟,不僅洋溢著生之歡趣,遠道而來的遊客彷彿也在品覽美景的過程中,實踐了一場意義獨特的綠旅行。


石門湖畔的景點「生命之門」令人思及老子所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東南人文腳蹤

除了足以傲視諸方的自然地貌,福建在文化方面的積累同樣舉足輕重:放眼歷朝歷代,越王勾踐的後代曾受封於此,宋代理學大儒朱熹先後於武夷精舍、藍田書院等地講學,三寶太監鄭和則由泉州展開他的海上絲路之旅,更不提名留中國現代史的一海票經典人物了。

饒富興味之處在於:福建的人文風景毋寧朝向兩個相對的端點開展,一派氣勢如虹貫日,廣開「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世冑書香,另一派則緩步踱入庶民的記憶深處,始終維持著農家子弟與世無爭的古風。前者以專門產製「名流」文化的福州三坊七巷、泰寧尚書巷(古城遊覽區)為代表;後者包括名聞遐邇的土樓群及培田古村落等,其保存良好的樓舍屋宇不僅替傳統中國的建築文化別開生面,更為閩地的風物人情迴添幾分素樸的清韻。

走進培田古村,一處名為「容膝居」的小院就坐落在曲折的巷衖深處。作為明初當地婦女研習針黹、閫範的另類學堂,遊客只消抬眼,即可見斑駁的壁面上書有「可談風月」四個大字。沉鬱的墨色猶仍淋漓,只是慣看了秋月春風,古今多少事皆已盡付談笑中──而所謂朝代的興衰、人事的陵替,仔細盤算起來,不過似悠悠經旬。

 


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甘露寺,其建築工法之奇幾可媲美山西的懸空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