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亞樺/台北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14000人罹患大腸癌,除了平均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之外,大腸癌更已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且其好發的年齡也正快速年輕化,已連續7年高居國人罹患癌症的第一名,寫下7連霸的驚人紀錄,整體的發生率更已經「超英趕美」,高居全球首位。
林黑潮診所家醫科醫師林黑潮表示,由於國人的飲食日漸西化,所攝取的動物性脂肪含量也較以前高出許多,而脂肪含量的提高,正是罹患大腸癌很重要的指標之一。事實上,飲食習慣偏好高油脂、高熱量、肉類,尤其是偏愛紅肉、內臟類的人,以及身形肥胖者或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的人,皆為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林黑潮強調,現代東方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已經「超英趕美」,而飲食習慣的西化正是導致這種趨勢的主因之一。他說,不同於西方以肉類為主食的習慣,東亞的傳統飲食是以五穀雜糧為主,較少油脂高的食物,因此早年台灣的大腸癌罹患率很低,但近年節節升高、超越西方國家,連鄰近的日本也有相同的情況。
至於民眾該如何自我檢測,林黑潮表示,包括上廁所習慣改變、突然容易便秘或拉肚子等跡象,都是自我檢測的指標。此外,即使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但若忽略了與大腸癌有密切關係的瘜肉相關檢查,就可能錯失癌化初期的症狀,因為瘜肉即使剛開始看起來是良性的,可是一旦置之不理就會慢慢惡化,並進而轉變成大腸癌;所以,通常進行大腸癌檢查時,只要發現瘜肉就要必須做切片。
林黑潮也提到,由於大腸癌極易在大便中驗出有「潛血」,且潛血篩檢費用低、敏感度高,又是非侵入式的,是非常好又方便的早期大腸癌篩檢方式,而國健署目前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國人可多加利用,也建議年輕人可選擇自費做檢測。
除了定期的篩檢,對於平時的自我保健,林黑潮說,除了平時飲食應多吃蔬果、纖維素,少吃高油脂食物與紅肉之外,也可適量食用優酪乳、益生菌等保健食品,因為大腸腸道是人體器官中最多細菌的部位,若能增加腸道中的益菌數量,就能壓制、減少壞菌的數量,對於腸道的保健很有助益,腸道中的好菌會變少,可適量補充優酪乳等優質食品,改變腸道細菌叢生態,搭配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期進行瘜肉、潛血篩檢等相關健康檢查,才能避免大腸癌找上自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