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藝術家 - 竹石林
竹石林產生於寒武紀和中奧陶紀時期,距今已有5億年,屬於喀斯特地貌的碳酸鹽石群。岩石在陽光、雨水、二氧化碳、有機酸的作用下,形成了石芽、石峰、石柱、石塔等獨特的石林景觀,由於石林被大面積的楠竹、苦竹環繞,人們稱它為竹石林。
如果說,石林是大自然留下的雕刻作品,雨水便是大自然手中鋒利的刻刀。由於地處川南地區,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這把「刻刀」格外好用,雕出許多奇特的作品,如前年底發現的一組「龍爪」石林;此外,竹石林聚集大量造型奇特的岩石,桃園結義、蘑菇雲、大象岩、十二生肖等。
其中,最有趣地當屬「石林迷宮」,迷宮道路狹窄、地形起伏高低、岔路不斷,很容易就在迷宮中迷了路,還好嚮導分享了「遇到竹子向右轉」的不變法則,若是一直向前走,可能永遠都走不出迷宮。
竹石林的石林類型豐富,除了地上石林景觀外,還有溶洞、地縫、天坑等地下石林景觀。有趣的是,天坑裡至今居住著20戶農民,種植小麥、紅薯等農作物,喝著地下的泉水,欣賞著大自然的雕刻藝術,過著平靜祥和的生活。其實,大自然的「藝術創作」並沒有中斷,隨著時間推移和氣候的變換,石林的景致還會發生變化,只不過變化是細微的,也許多年以後,才有機會欣賞到大自然的新作品。
撰文:一玖 攝影:劉龍泉 報導日期:2015-03-15
景點推薦:芭蕉硐、玉峰屏、苦竹石林、人居天坑、陳家灣、桃園
門票:RMB58元╱人
石林迷宮
|
豹皮紋灰岩
|
翡翠長廊
|
竹下的秘密
位在蜀南竹海景區的「翡翠長廊」被形容為「萬竿擁綠,修篁偉岸」,面積120平方公里,分為8大主景區、2大序景區、134處景點,景區內竹子種類多達58種、共7萬餘畝,凡造訪過的遊客,無不對此讚不絕口。雖然造訪的季節尚無滿目綠竹,竹林內滿地枯葉,一層層疊壓,再加上雨水的浸泡,竟成了暄軟的路。粗細不勻的竹子筆直豎立在地,前後左右保持著適當的間距,好像穿著軍裝、胖瘦不均的士兵。
地下散佈著黃綠色的「小竹子」,這些小竹子是竹子的地下莖,一般長在竹子下方的土裡,俗稱「竹鞭」,竹鞭有竹節,竹節的側面可以生芽,有的芽發育成了筍,有的芽發育成了新的鞭。成了筍的可能變成新竹,成了鞭的繼續向外延伸。其實,竹鞭除了繁衍後代,還從遠端的根吸收營養供給竹子,條件允許的話,種一株竹子,通過其竹鞭的延伸、發筍成竹,不需要耕地播種,一二十年就能發展到數萬根。
有則勵志故事說到,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公釐,從第5年開始,以每天30公釐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只需6週就能長到15公尺,故事的寓意在於人要積累儲蓄,要堅持忍耐。
不管竹子如何將自己的生命節奏展示於人,如何依據節氣變換著自己的形象,竹鞭都會深藏功名,躲在地下恣意生長,穿越質硬的土壤甚至是岩石。也許竹鞭才是真的竹子,而它上邊那些節節攀升的,只是為了幫它獲取更多的陽光和空氣。從這個角度看,那個廣為流傳的勵志故事應該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撰文:擇一 攝影:擇一、劉龍泉 報導日期:2015-03-15
門票:RMB110元╱人
參天綠竹
|
竹鞭
|
東漢崖墓群
|
綿溪河畔的七洞和七溝
古代川南的少數民族,很多都有崖葬習俗,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宜賓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的「僰(音同博)人懸棺」。長寧縣的綿溪河谷也發現了崖葬遺跡,但棺材卻不是懸在空中,而是藏在崖壁上鑿出的7個洞穴中,此河谷遂被命名為「七洞溝」。
7個墓穴錯落分佈在光禿禿的崖壁上,據考證,墓穴建於東漢年間,至今約有1,800年歷史,原本隱藏在荒草叢中。想要近觀墓穴,必須通過60公尺長的「時光索橋」,7個墓穴都是規整的方形,崖壁光溜溜的,高不可及,也不知道古人是怎樣完成這件難度很大的工程。據說有人曾經見過裡面的棺木,又說墓道的雕刻非常精美,但因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遊客多只能由崖下仰視、不得入墓一探。
七洞溝除了有7個洞,還有7條溝,分佈在綿溪河谷的兩邊,每一條溝都各有特色。其中,桫欏溝長滿了植物「活化石」桫欏;紅岩溝為丹霞地貌,近10個紅色岩洞在萬綠叢中格外耀眼;最神奇的當屬胭脂溝,據說由於溪水中含有豐富的偏矽酸,用溪水洗臉後會像抹了胭脂一樣紅潤。
撰文/攝影:李棲竹 報導日期:2015-03-15
門票:RMB29元╱人;觀光車單程RMB15元╱人;漂流RMB100元╱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