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0歲王奶奶原本就有高血壓病史,最近心跳忽快忽慢,心悸、胸悶,且容易疲倦,家人覺得不對勁,陪同就醫。檢查後被診斷心房顫動,醫師提醒,必須長期服用 藥物,以避免中風。沒想到,確診2個星期後,王奶奶在家休養,突然覺得頭暈,意識不清,經救護車緊急送至急診室,竟已不幸中風。

 

80歲王奶奶原本就有高血壓病史,最近心跳忽快忽慢,心悸、胸悶,且容易疲倦,家人覺得不對勁,陪同就醫。檢查後被診斷心房顫動,醫師提醒,必須長期服用藥物,以避免中風。沒想到,確診2個星期後,王奶奶在家休養,突然覺得頭暈,意識不清,經救護車緊急送至急診室,竟已不幸中風。

症狀不明顯 心悸、頭暈居多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高血壓造成的中風,近3成多是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由於初期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以王奶奶為例,平常覺得心悸、頭暈、胸悶、全身無力,總以為年紀大了,加上血壓偏高,而未警覺到心房顫動問題,以致無法提早投藥預防中風。

據統計,台灣罹患心房顫動的患者約23萬人左右,相較於高血壓與高血脂,民眾對於心房顫動則陌生許多;臨床觀察,約有3至4成患者從未就醫,主要原因在於心房顫動症狀為心跳不規則、心悸、頭暈、胸悶、全身無力等,但這些症狀常與貧血、低血糖、糖尿病相混淆,因此不容易被發現。

健康隱形殺手 致死率相當高

事實上,心房顫動像是隱形的殺手,所帶來的危險性遠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特別是,心房顫動是諸多造成中風原因中的最危險的單一因子,研究發現,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超過一般人5倍以上,心臟衰竭多3倍,死亡率多2倍,心肌梗塞發生率則為2倍 。

心跳忽快忽慢 傳統藥缺點多

王宗道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為何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主要是因為心房顫動導致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留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腦中風或是肢體動脈栓塞。

因此,心房顫動患者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降低血栓形成機率。傳統治療藥物以抗凝血劑藥物Warfarin和阿斯匹林為主,前者預防血栓的效果約6成,但容易與其他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大出血,必須謹慎用藥,定期回診監測出血風險,相當不方便。

《口服新藥上市 安全高風險低》

至於阿斯匹林,雖可預防中風,但並不是用來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中風,因作用機轉不一樣,預防血栓的效果僅達1至2成,因此,最新公布的2014年美國心臟學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中,阿斯匹林角色低,建議患者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

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物上市之後,大幅提高安全性,降低副作用。臨床研究證實,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效果達8成,比Warfarin的6成還要高。另可降低33%顱內出血及50%致命性出血的風險,出血風險低,對於患者來說,使用起來更方便、安全,如:對於容易忘記吃藥的患者,也有1天1次劑型,相較之下提升服藥順從度。

【醫師小叮嚀】:

簡單來說,心房顫動等於心跳不規律,正是中風高風險族群。有高血壓病史者,早晚測量血壓時,應該順便用手指測量脈搏,如果發現,脈搏跳動不規則,或是每分鐘脈搏超過100下,或是少於60下,就應就醫檢查。另外,慢性病患回診時,可請醫師篩檢心房顫動,透過聽診器測量心跳,早期發現預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