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1

 

 

初夏梅雨季節,高濕高溫,外在濕氣特別嚴重,外濕會加重人體的內濕,亦即外界濕度大,體內汗液蒸發會受阻,散熱功能下降,體內濕氣大增,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中醫學將自然天候中影響人體的致病因素分為「風、火、暑、濕、燥、寒」幾種,其中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黃盟珠醫師說明,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有些疾病也會因空氣中相對濕度增加及體內氣血循環差,導致水分滯留而加重,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濕疹、癬、汗斑、異位性皮膚炎、水腫腳氣、關節病變、婦人白帶等。

黃醫師指出,人與外在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人在自然的氣候變化中成長發育,氣候變化如果太劇烈太極端,又變成導致人體生病的因素之一,要除去體內濕氣,除了由醫生辨證用藥之外,還得改善平時的生活習慣。

飲食方面,宜清淡適量,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無限量食用。

黃盟珠建議,勿飲冰品涼飲、勿一次大口飲水;適時少量多次補充溫水,除能止渴,亦可避免助濕傷脾。飲用加少量冰糖的溫薏仁湯,可利尿、除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或其他「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幫助水分代謝。

此外,黃盟珠醫師叮嚀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例如,不要直接睡地板、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外出避免淋雨,若淋雨盡快擦乾。用空調、除濕機,改變環境濕度,也有幫助。

(以上美圖 來自網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