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采實文化】牙齒精密的組成結構
琺瑯質:從牙齒的結構來看,一般我們稱為牙齒的部位,最外層由白色琺瑯質包覆。琺瑯質的硬度與水晶不相上下,是人體最硬的部位,可以嚼碎堅硬的食物,97%為磷酸鈣。
象牙質:琺瑯質的內層是黃色的象牙質,組織較琺瑯質軟。牙齒與牙根內側大部分是象牙質,70%以磷酸鈣為主要成分。
牙髓:象牙質的內側是牙髓,這個小腔室連接動脈、靜脈以及通往腦部的三叉神經(傳導神經)。新鮮的血液與營養、氧氣會透過牙髓運送過來,並將廢物帶離牙齒。牙髓內的三叉神經與顎骨下方的神經相連,如果蛀牙嚴重到侵蝕牙髓,會損及三叉神經造成強烈疼痛。
牙骨質:牙根並不是直接埋在牙齦中,而是包覆一層薄薄的牙骨質,其結構和骨頭一樣,肩負連接牙齒與齒槽骨的重要任務。
牙周韌帶:包覆在牙骨質外側,可以想像成是牙齒的坐墊。
齒槽骨:牙齒所在的部位稱為齒槽骨,即牙齒的骨頭、牙根深植的部位。而齒槽骨分為內側的「齒槽骨主體」,以及周圍用以支撐齒槽的「支撐骨」。齒槽骨主體是由骨頭薄片重疊而成,在X光下呈現朦朧的白色。
掉牙後齒槽骨會消失萎縮 使假牙無法密合
沒有牙齒就沒有齒槽骨,換句話說,要是牙齒脫落,齒槽骨也會因不必支撐牙齒而被身體吸收。
其實人類全身的骨頭會以兩年為一輪更換,常態性地汰舊換新。骨頭中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兩種,蝕骨細胞會持續破壞骨頭,造骨細胞則不停製造骨頭。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骨頭會毫不停歇地進行新陳代謝。
支撐牙齒的齒槽骨也會更替,蝕骨細胞不斷破壞骨頭,造骨細胞則不停製造新骨。若是牙齒脫落就不需要骨頭支撐,因此蝕骨細胞會比造骨細胞活躍,使骨頭萎縮被身體吸收。
安裝全口假牙會讓齒槽骨被身體吸收,造成牙齦萎縮,時間久了假牙便無法和嘴巴密合。骨頭萎縮也會讓嘴唇出現縱向細紋,使得整張臉看起來更衰老。
「牙周韌帶、嘴巴」是大腦活化資訊中心
牙齒與齒槽骨以「牙周韌帶」這個結締組織相連。牙周韌帶上有受器作為感測器,傳遞牙齒的感覺並透過三叉神經與腦部相連。所以用原生齒咀嚼,可以讓各種資訊透過三叉神經傳遞並刺激大腦,再從大腦回傳指令。
吃飯的時候,食物的溫度、味道、好吃與否、口感、嚼感等,口腔捕捉到的資訊,會傳到大腦皮質與腦幹。食物的冷熱也由牙周韌帶感應後,透過神經傳至腦部。吃到比較硬的食物,牙齒會感應其壓力傳到腦部,因而分泌大量唾液。吃到酸的東西也一樣。
這些刺激會傳到大腦邊緣系統與下視丘,大腦邊緣系統主掌情緒、本能與短期記憶等,下視丘則與維持生命的活動有關。換句話說,進食行為會帶來大量資訊,腦部則全力運作處理這些訊息。
咀嚼行為像幫浦一樣,會將大量血液送往腦部,有助於活化大腦。人類的五感大部分集中在以嘴巴為主的口腔、嘴唇、舌頭、耳朵、眼睛與鼻子。
因為資訊的收集與傳遞都在嘴巴周圍發生,所以沒有牙齒而無法咀嚼,給予腦部的刺激會大幅減少。腦部活化需要仰賴大量刺激與資訊傳遞,牙齒脫落讓我們面臨訊息枯竭的危機。
本文出自采實文化《90%的病,從牙齒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