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熱翻天!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今年7月1日至8月20日因熱傷害急診高達1106人次,較去年同期的857人次增加近3成,雖然夏天即將結束,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覷,中午前後高溫仍可能落在33至35℃之間。國健署提醒6大高危險族群避免暴露在高溫下,且牢記「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3要訣,預防熱傷害。
國健署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特別是以下6大族群,因生理和環境等影響,更容易因高溫而引發熱傷害。若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
1.嬰幼童: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且代謝率較高,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2.65歲以上長者: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3.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4.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5.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6.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