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我有高血壓及中風家族病史,所以長久以來天天量血壓,就怕有心房顫動的問題。」名廚「阿基師」鄭衍基21日凌晨特別從澳門趕回台灣,與北榮神經內科教授胡漢華、部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一起出席「良心推薦量心顫」活動,呼籲民眾勤量血壓,及早發現心房顫動問題以預防中風發生。
台灣每年有萬餘人死於中風,而心房顫動正是中風最常被忽略的危險因子之一;陳龍指出,心房顫動者中風比例為正常人的5倍,而超過28%的中風患者曾出現心房顫動症狀。據統計,患者被診斷出心房顫動後,5年內中風機率為9.7%。陳龍強調,心房顫動也與失智症有關,患者診斷出心房顫動後5年內罹患失智症比例為10.5%,且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女性患者比男性多】 此外,2009年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曾指出,有6至21%的心肌梗塞患者曾出現心房顫動症狀;而在2014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也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心肌梗塞的比例,為無症狀者的2倍,女性心房顫動者心肌梗塞比例則為男性的1.55倍。
醫界預估全台有近25萬人有心房顫動問題,陳龍認為,此數據極可能被低估,係因偶爾感到脈搏或心臟「亂跳」,很可能就是心房顫動,但臨床心電圖檢查頂多只能「抓出」1成心房顫動患者。「這就是為什麼要仰賴居家及社區篩檢,透過天天量血壓,才能發現多數『陣發性』的患者。」陳龍表示,心房顫動者血壓會不規則波動,且部分血壓計也能偵測心房顫動,民眾應多加利用。
【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胡漢華指出,心房顫動對中風造成的風險,其實絕不亞於高血壓,但過去鮮少被提及,原因在於缺乏有效治療方法,藥物副作用也過高;但目前已經有適當藥物,例如可預防中風的抗凝血劑,以及部分可控制心跳節律的藥物,只要能及早發現心房顫動,就能有效預防中風發生。
「儘管近年來中風死亡率因為醫學進步而逐年下降,中風仍是造成國民『失能』的主因。」陳龍解釋,中風後的治療僅能延緩失能惡化的趨勢,因此「避免中風」才是減少失能正確的做法,而心房顫動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及菸酒,須從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