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腦殺手(上)

大腦殺手(中)

2.喝酒 - 酒精對大腦的傷害是無法補救的

談到大腦殺手,當然不能忽視酒精對大腦的殺傷力。往事不堪回首,在沒有遇到恩師之前我也曾經醉生夢死。經常喝的酩酊大醉,嚴重的時候甚至不省人事,此後回憶自己在喝酒時的言行,大腦裡一片空白,可見酒精損害大腦的程度。萬幸的是我在4年前得遇恩師,在恩師的教誨之下,毅然戒掉了酒肉,調整了自己的生命軌跡,開始了新的生命旅程。

可惜,還有太多的人沒有認識到酒精的危害,仍然沉迷其中、害人害己。

“攀枝花2歲男童酒精中毒身亡”,“廣西2歲男孩被灌酒後變癡呆”。最近,兩起幼兒喝酒致死致癡呆的新聞讓人唏噓不已。幼兒不能喝酒,這本應是常識的事卻多次引發悲劇。

很多大人喜歡用筷子蘸酒讓小孩舔,甚至哄孩子嘗酒,以看到孩子被酒精辣到時擠眉弄眼的樣子為樂。殊不知,即使是一點點的酒精,都可能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這是由於幼兒的肝臟尚未發育成熟,肝解毒能力相對較差,少量的酒精就能對大腦造成損傷,幼兒喝白酒超過25毫升,甚至可導致死亡。此外,大人們不以為然的一點點酒精,還可能損害孩子的肝胃,導致孩子免疫力下降,影響孩子的智商,甚至影響孩子成年後的生育能力。

早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全球狀態報告:酒精和年輕人》(The global status report: alcohol and young people)就指出,青少年過早飲酒對肝臟、骨骼、內分泌有害。酒精對兒童與青少年大腦的影響更是巨大,2013年8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上的一項瑞典研究報告證明,在導致患者癡呆的9個影響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響最為顯著。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酒精與健康全球狀況報告》指出,全球有20億飲酒者,每年與風險飲酒直接相關的死亡人數約250萬。風險飲酒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導致疾病傷殘的影響因素,在中等收入國家位居第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飲酒行為在全球範圍內正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青少年飲酒在很多國家普遍存在,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我國青少年飲酒行為低齡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也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重視。

根據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青少年大量飲酒會對他們的大腦發育造成永久性的影響。青春期時,人體腦灰質的數量會減少(腦灰質中包含神經元和支持細胞),同時生成更多的腦白質(腦白質中存在連接神經細胞的纖維)。然而在飲酒的青少年中,生成的腦白質較少,且減少的腦灰質更多。

這類腦組織的減少出現在大腦的側葉和前葉,那裡是負責學習、情感發展以及自控等能力的區域。

飲酒的起始年齡每推後一年,青少年到成年時變成酒鬼的風險就能降低14個百分點。

雖然大腦有能力化解一些氧化物的侵害,但對酒精卻無能為力。酗酒無異於自我毀壞大腦,一旦肝臟吸收酒精的能力達到飽和,酒精就會破壞大腦的正常功能,使記憶力減退,誘發老年癡呆;還會舒緩肌肉,破壞肌肉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導致大腦與身體的交流受阻,使人行動不穩、記憶力減退。此外,酒精還會妨礙脂肪向DHA和前列腺素的正常轉化,從而造成大腦神經的損傷,引發神經性疾病。

《酗酒:臨床與實驗研究》上的研究顯示,你喝得越多,大腦結構損壞的程度越嚴重。不幸的是,對於大腦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調整的某一區域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影響。

飲酒人群中,孕婦飲酒同樣值得特別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女性飲酒率呈上升趨勢。2010年女性在過去30天內的飲酒率為9.4%,高於2002年(4.5%)。酒精能夠麻痹人們的神經,對於胎兒來說,會傷害他們的大腦和脊髓,所以長時間飲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酒精的荼毒,當這些酒精通過母體的胎盤進入到胎兒心內的時候,胎兒的神經系統就會紊亂,甚至嚴重傷害胎兒的神經系統,導致智力遲緩,或者是智力低下等不良後果。所以酒後受孕對胎兒是非常有害的,也是導致胎兒智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網路依賴 - 名副其實的大腦殺手

隨著現代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上網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年輕人迷戀網路甚至患上網癮者日益增多。網癮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我任教的班級曾經有過幾個經常通宵上網打遊戲的學生,白天上課時站著都能睡著,臉色蒼白、表情呆滯。用“行屍走肉”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他們似乎有些不雅,但是還是比較恰當。我多次警告他們,熬夜對健康危害甚大,可惜他們置若罔聞。

2014年3月,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首次發現,睡眠不足對大腦造成的損傷是無法通過補覺來修復的。一次熬夜造成的大腦疲勞感即使經過好幾天的正常睡眠也無法恢復。這種現象意味著失眠可能對大腦造成了長久的損傷。為了驗證這種假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西格麗德·維塞(Sigrid Veasey)和她的同事們用實驗小鼠進行了研究。他們為小鼠制定了與輪班工作的人相類似的作息時間表:他們先讓小鼠小睡一會兒,然後喚醒它們,讓它們保持清醒一小段時間;再讓小鼠睡覺,再喚醒,這次讓它們保持長時間的清醒狀態。

隨後,研究人員檢查了小鼠大腦中的藍斑神經元(locus coeruleus neurons)。藍斑(locus coeruleus)是位於腦幹的一個神經核團,其功能與應激反應有關。藍斑內的這些神經元被認為與警覺性和認知功能有關。結果顯示,當小鼠輕微缺覺時,神經細胞會合成更多的去乙醯化酶3(SirT3),這種酶可以保護神經細胞並使它們保持興奮狀態;但是,當小鼠長時間缺覺時,這種代償反應就被關閉了。因此在僅僅幾天的“輪班”式作息之後,這些神經細胞開始加速死亡。 維塞表示:“(長時間缺覺的)小鼠大腦中神經元數目減少了25%。”

日本專門研究大腦生理學的森昭雄教授,在《電遊大腦的恐怖》一書(2002年出版)裡,對電子遊戲給大腦造成的危害作過詳細的論述。

森昭雄用自己發明的機器檢測各種人群大腦額葉部位的腦電波,結果讓他大吃一驚:沒有玩過電子遊戲的人,其腦電波正常的β波和α波的比率是三倍左右。如果在兩倍以下的話,那麼表明腦力有問題。癡呆症患者的β波水準更低,嚴重的患者,兩種波更是完全重疊。長時間玩電子遊戲的人,他們的腦電波和嚴重癡呆症患者的腦電腦很相像!尤其是沉迷電子遊戲的玩家,其β波大量減少甚至消失!森博士很擔心他們患上年輕性癡呆症。

人類大腦額葉部位,具有掌管“理性”和“創造力”的功能,這是人類特有的。森昭雄發現,大腦額葉的功能降低,會導致表情缺乏,注意力不集中;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只做自己想做的,說話沒有常理;自我克制能力差,很容易發脾氣。更為嚴重的,會像動物一樣,無視自己行為的後果,容易發生暴力行為。

英國研究人員對同時使用多個電子設備這類現狀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第二屏效應”(一邊看電視,一邊使用智慧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網),或者是同時使用多個設備消費媒體內容,這樣做將會帶來腦部病變,引發抑鬱症或是情緒問題,也就是說這類做法可能對人的大腦系統產生損害。之前,神經系統科學家已經研究證明:人類長時間處於新的環境和體驗之下,將給對腦部結構帶來變化。關於此次研究,研究人員也發現腦部結構發生了變化:使用媒體設備較多的人,他們大腦前扣帶皮層中的灰色物質密度較低。這項研究也印證了過去的一項研究:大量的媒體多工活動以及在面對干擾的背景下缺乏關注能力,和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之間存在聯繫。

麻省理工大學的神經學家,同樣也是世界上分散注意力領域的最前沿的研究者艾爾·米勒(Earl Miller)表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擅長多工同時處理。在人們所以為的多工處理模式中,其實只不過是以很快的頻率從 A 任務跳轉到 B 任務而已。每一次的跳轉都會讓認知功能付出相應成本。”研究發現,多工處理會增加與壓力有關的激素皮質醇,以及決定人們逃跑還是戰鬥的腎上腺素。這些物質會過度地刺激你的大腦,產生認知上的模糊,思維上的混亂。多工處理會產生一種對多巴胺物質上癮的迴圈作用,讓大腦不斷在失去焦點後,盲目的尋找外界更多的刺激源,這就有點兒像一路前進不斷摘包穀又一路拋棄的猴子。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前額皮質還會產生認知上的錯亂,說通俗點兒就是但凡出現任何新鮮的東西,注意力立刻被更新鮮的東西綁架。不僅如此,多工處理還有損於你的認知表現。倫敦的 Gresham 大學的心理學客座教授格蘭·威爾森(Gelnn Wilson)將其稱之為“資訊狂躁症”。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你一邊專注于一項工作,然而你的收件箱裡又突然來了一封需要你查看的郵件,你的有效智商將會降低 10 點。

這裡還得提到一下大麻對大腦的影響,人們總是抽了大麻之後能夠讓人更加具有靈感創意,降低疼痛和壓力,但是請別忘了它的首要物質大麻醇能夠啟動大腦中的大麻醇受體,借此非常嚴重的影響我們的記憶,以及同時專注於幾個目標的能力。而如今威爾森表示:多工處理中對注意力喪失所造成的影響,甚至比大麻還要大。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學家拉斯·博多萊克(Russ Poldrack)則發現,多工處理會讓資訊輸送到大腦錯誤的部分。如果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邊看電視,那麼有關於家庭作業方面的資訊會直接進入大腦紋狀體,這個區域專門是儲存新的程式和技能的,而不是事實和看法。如果沒有電視的干擾,這些資訊就會直接進入大腦的海馬體,在這裡大腦會通過多種方式將其進行整理和分類,使得在未來更易喚起這部分的記憶。

同時,讓大腦轉換注意力導致前額皮質以及紋狀體不斷燃燒氧化血糖,這種物質對於注意力的集中非常必要。所以不斷地轉換注意力就會更快地燃燒這種物質,這也就在很快的時間內讓我們感到疲憊且頭昏腦脹。不僅認知和生理上所受影響巨大,頻繁轉換注意力還會造成嚴重的焦慮,焦慮會進一步導致進攻性或者強迫性行為的發生。相比之下,如果一個人更加專注于單一的目標,穩定地保持在一個狀態下,那麼大腦對血糖的消耗也會隨之降低。

教育學專家的研究也證明了上述結論,他們發現,使用電子產品過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準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緒不穩。

專家觀察了孩子在玩電腦遊戲前後腦電波的變化,發現,電腦遊戲只是對視神經產生刺激,不用通過前額葉就直接刺激手神經做出機械反應,因此人腦部的前額葉活動明顯低下,這意味著進行思考和決定、產生理性和創造性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腦的神經在10歲前是快速發育時期,必須充分地使用前額葉,這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為了避免腦神經受到損害,至少要上中學時才能玩遊戲,最好上大學後再玩,一週一次,一次玩半小時。

規律具有客觀性,有因必有果。當我們違背規律時,必然會受到懲罰。20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已經明顯覺察到學生們的智力呈逐步下降趨勢。

保護大腦,保護孩子,尊重科學,戒酒、戒網癮,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個人體悟 僅供參考)2015年5月21日 17:40

 

http://earthcaring.net/article-591-1.html

本文引用自apple516849 - 大腦殺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